1977年八月,重返领导职务的邓小平有一个重要讲话,他提到了恢复高考。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五人小组从他们走上自学道路的第一天,就已经把自己放在大学之外,不对 当时的大学教育抱任何幻想。这就是为什么,77年之前,他们对大学招生没 有任何兴趣。当1972年春,周恩来提出恢复大学教育,但受到“四人帮”干 扰。当一些“老三届”闻风而动,复习中学功课时,五人小组在考虑博士论文, 无暇顾及。那年秋后恢复的“大学教育”在教些什么,没有超出他们所料。 “龙潭湖会议”所称谓的新时代还遥遥无期呢。抱著游戏的态度,钱涛曾于 赵庄任教后期与张铁生同时参加了在不同地点举行的高考。一位在县里评阅 考卷,素知钱涛数学能力的高中老师说:“这些题目对钱涛讲来象用刀切豆 腐一样。”结果,张铁生以白卷考取,扬名全国。钱涛用了四分之一时间, 没有任何错误地答完了全部试题,然而名落孙山。
但是,1977年则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五人小组必须作出迅速,灵活的反应, 否则就是一群呆子。仍在山西县城工作的王明和钱涛於九月底请假返京, 与五人小组其他人聚会,议论形势,作出决策。
此时的钱涛已精疲力竭,九年的坎坷正接近磨灭了他所有的锐气。当他去看望 韩老师时,心灰意懒地说,他不报考研究生了。韩老师一改平时低沉的语调, 高声说道:“这次,正是要招你们这种人,你们不考,谁考?”钱涛第一次 面对老师那严肃的神情,低下了头。韩老师接着说:“拿破伦说,‘个人不 能创造历史机会;但当机会到来时不去抓住,才是懦夫!’成为懦夫,是无 法原谅的错误!”一语惊醒梦中人。
1977年十月初召开的北京天坛会议,乃是中学生现代数学研究小组活动史 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的重要特征在于五人小组的全体成员,第一 次公开召集在北京他们所能发现与联系多年的,自学现代数学的中学生们, 来到一起,过一个愉快的,相互结识与了解的周末。在这个幽静的甚少游人 的古代帝王祭天之园,满目的花草和参天的古松带来了甚为清新的空气,它 打开每个人的自由思想的闸门,欢畅地流淌,交融,汇合,激荡,回旋,最 后奔腾向前!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全体五人小组成员外,还有他们分别负责 联系的成员:戴唯,王安,高一,于小康(女),李维华(女),岳日,郭木, 陈新。
会上,张葆环代表五人小组发表了近两个小时的讲演,其他人则随时插话补 充。他主要回顾了每个人近十年来的努力,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大学高 考迫在燃眉之急,我们应当马上调整自己的步调。首先,积极参加高考,然 后准备1978年春夏之交的研究生报考。现实的策略是,我们虽然大多已有数 学系大学毕业的程度,有些人早已进入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和研究,但是通过 高考而进入大学的机会不可失去,因为它将为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打好基础。 因为实践已证明,我们多年的半工半读效率太差,根本无法全心专注地学习 与研究,从而完成博士论文。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生活状况。通过几个小时 的议论与思想交流,大家决定先努力复习中学功课,以应付12月初的大学高 考。然后于1978年初开始进行研究生考试准备,开办各基础课程的讨论班, 加强解题能力,以通过春夏之交的研究生考试为目标。
通过这次聚会,大家无不感到欢欣鼓舞。在那“科学的春天”即将到来前夕, “中学生”们,这些早春的燕子们,这些准备了十年,经受了无数磨难的科 学之鹰们,一齐站在起跑线上,等待着。。。,等待着一齐展翅高飞,“十 年不飞,一飞冲天”,鹏程万里。
“中学生”们再一次认识到了,团结,互助,交流,开放的胸怀与自由的探 讨精神,乃是每个人成功的秘诀。大家清楚地体会到,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 子所应有的坦荡的精神面貌与宽容的性格素质。
高考过后,五人小组利用借来的中学教室,举办了几次研究生考试讨论班。 戴唯成为主讲人。参加“天坛会议”的大多数同学,积极参与了讨论。
1978年三,四月间,参加天坛聚会的五人小组全体成员及其他大多数成员考 入了大学,成为中国著名的,在十年浩劫后,第一次经过高考的77届一员。 仅有少数人愿意直攻研究生考试而未参加高考。
作为“中学生”数学杂志的延伸,1978年五月,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 “777 数学通讯”诞生了。它采取完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负盈亏的经营方式, 在校工厂油印发行,每期发行两百份,分送清华,师范学院,北大数学系公 开出售。原“中学生”主编张葆环摇身一变而为“777 数学通讯”的主编 就毫不奇怪了。这个刊物共出版了五,六期,发表了师大,北方交大和北大 数学系研究生,本科生们的一些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77级在校期间,在五人小组成员张葆环和程汉生带动, 示范下,自己组织了众多的小型学术讨论班,增加了学习方式,活跃了学习 生活。一人主讲众人发难提问的探讨精神,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发展着。
作为77级学生,1978年三月,钱涛考入山西大学数学系学习,当他向系里提 出要报考北京大学研究生时,系里领导对他的数学能力将信将疑。他们无法 相信,一个落户于农村近十年当农民的中学生可以跃过大学,一下进入北京 大学研究生的行列。毕竟数学是硬碰硬的功夫,不是那种看两本书就可以吹 吹牛的所谓“软”学科。数学系特意为钱涛安排了一次资格考试:两个教师 监考一个学生。钱涛以其优秀成绩取得了参加研究生招考的报名权,并一举 考取了北大研究生,拜师于著名数学家程民德门下,学习多元调和分析。
1978年七月,五人小组中的三人分别考上北大,师大,南开大学的数学系研 究生。其中,王明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被南开录取。其他两人决定仍留在大 学本科打好基础。为了庆祝这一大喜事,七月卅日的晚上,五人小组全体成 员邀请他们的恩师韩念国,到北京东单的一家餐馆便宴,并到附近的崇光摄 影馆合影留念。
这是一个充满了愉快气氛的“庆功会”。不知谁点了一大条红烧鱼,鲜嫩可 口,京都排骨与烧鸡做得也十分道地。大家已经好久没有在一起这样通通快 快大吃一顿了。一阵海阔天空之后,利用谈话间隙的沉静,韩老师话锋一转, 他说:“你们考虑没考虑出国留学的可能性?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 的数学大国,研究人才济济。考上研究生固然了不起,但是下一步的留学更 重要!”这可是一个新的课题。五人小组从来没有预测过出国的可能性。经 过片刻地相视无言,静静沉思后,议论起来。“那可能是政府保送,轮上我 们恐怕不容易。”“派留学生去美国,有可能吗?”“我们中学时,学得全 是俄语,英文程度只够看数学书,就那几百个单字,还可以混。留学要求的 英文可是硬碰硬。”“把英文水平提高,恐怕比学数学还难!”韩老师并不 多言,只是静听,微笑。他淡淡地插过一句话:“我原来也没想到自己没上 大学,也可以有机会考研究生啊。”
第二年,王世林以总分第二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为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 和钱涛一起跟从程民德教授,研究多元调和分析。而此时的张葆环则在考虑 出国深造的可能性,并着手执行一项调研计划,从而对未来的行动获得最佳 决策。掌握关於西方科技与工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乃是他的多年渴望,用最 快的速度,走出封闭了三十多年的中国是他此时的最紧迫目标。
1981年,钱涛获得了硕士学位,他的深奥的研究论文引导他继续博士学位的 追求。追随国内著名的李群李代数专家严志达的王明,也于81年从南开大学 数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并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继续从事研究 工作。他的硕士论文得到国内数学家的高度评价,并发表在国内最好的数学 杂志“数学学报”上。王世林在1982年得到硕士学位后,担任清华大学助教, 在应用数学系和计算机系讲授“数学分析”,“实变函数”等多门课程,并 在1985年聘为讲师。王世林以其对数学教材的深刻理解,深入浅出的表达能 力,被他的学生评定为“特别好的老师”。
跟随了北师大著名数理逻辑与抽象代数专家王世强的程汉生,在完成逻辑方 面的学位论文后,先到中国科协很快调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他参 与筹建“中国现场统计会”,是会刊“数理统计与管理”的创办人与第一任 责任主编。杂志发行十万份,是中国第一份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工业管理的 刊物。他走遍了国内大中企业,推广科学管理,。
他们可以作为近五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未经完成正式大学本科教育,而进入 现代数学研究与教学的,屈指可数的几位中学生的代表。